首页 资讯 正文

东海观察:跑赢“风光潮氢储”新赛道 岱山绿能澎湃向新而行

体育正文 159 0

东海观察:跑赢“风光潮氢储”新赛道 岱山绿能澎湃向新而行

东海观察:跑赢“风光潮氢储”新赛道 岱山绿能澎湃向新而行

潮新闻 记者 郑元丹(zhèngyuándān) 《东海观察》是浙报集团舟山分社创办的新媒体栏目(lánmù),栏目立足“跳出舟山看舟山”的定位(dìngwèi),将视野放至全省、长三角乃至全国,在更长的坐标轴中,围绕中心工作(gōngzuò)进行解读。  站上位于东海之滨的岱山县秀山岛南岸观景平台,海风裹挟(guǒxié)着咸涩的气息扑面而来(pūmiànérlái)。 远处(yuǎnchù),LHD海洋潮流(cháoliú)能发电站的白色平台如同一艘永不沉没的巨轮,在潮起潮落间将滚滚海流转化为清洁电能。 这个全球首个兆瓦级潮流能发电项目,自2016年并网以来已(yǐ)连续运行超95个月,累计发电超810万千瓦时,用数据印证(yìnzhèng)着岱山在海洋能领域的领跑地位(dìwèi)。 岱山县,有着得天独厚(détiāndúhòu)的(de)海洋资源优势,在海上风电、渔光互补、储能等绿色能源领域多点(duōdiǎn)开花。“风光潮储氢”多能互补的创新模式,作为长三角绿色能源枢纽,这座东海之滨的海岛正以书写着“双碳”时代的蓝色篇章(piānzhāng)。 重构(zhònggòu)能源版图的战略突围 岱山的绿色(lǜsè)能源革命始于对海洋资源的深度解码。 这里年均风速每秒8.5米的海域可(kě)开发(kāifā)海上风电超500万千瓦,潮流能储量占全国近5%,滩涂资源更是为渔光(yúguāng)互补提供了天然舞台。 海风裹挟着咸涩的(de)水汽扑面而来,无人机掠过绵延 15 公里的滩涂,千万块光伏(guāngfú)板在阳光下(xià)泛起粼粼银光,宛如撒落东海的巨型鳞片。岱山县大长涂岛的滩涂上,华润双剑涂渔光(yúguāng)互补项目正奏响清洁能源与生态养殖的共生乐章。 华润双剑涂渔光互补项目。 拍友赵嘉波 摄(shè) 沿着浮桥深入项目核心区,板下鱼塘传来阵阵(zhènzhèn)泼剌(pōlà)声。这种 “板上发电、板下养鱼” 的模式,已让 3000 亩滩涂实现(shíxiàn)了 “一地两用”。 作为浙江省(zhèjiāngshěng) “千项万亿” 工程的重点项目,华润双剑涂渔光互补(hùbǔ)项目对保障浙北能源供应具有重要作用,其产生的清洁电能通过 110 千伏升压站接入舟山电网,将重点保障长涂(zhǎngtú)、东极等偏远海岛以及绿色石化基地的稳定、绿色用电(yòngdiàn)需求。 一期、二期240MW工程(gōngchéng)已并网发电,三期302.3MW项目正(zhèng)加快推进,项目全部建成后,年总发电量将达到(dádào) 10 亿千瓦时左右,相当于年节约标煤 30 万吨,经济效益显著。 这种“不占一分耕地”的创新模式,让沉睡的滩涂(tāntú)变成了“蓝色(lánsè)银行”。 在(zài)更远的深海,中广核岱山4号海上风电场的54台风机正以每分钟(měifēnzhōng)12转的节奏转动。 站在岱山本岛西北侧的(de)海岸线上极目远眺,辽阔的海平线上,数十座巨型风车(fēngchē)错落有致地矗立着,它们的叶片在海风的吹拂下悠然转动。 那便是中广核岱山 4 号海上风电场,这片位于杭州湾(hángzhōuwān)入海口、岱山岛西北侧约(yuē) 20 公里海域(hǎiyù)的清洁能源基地,正以其独特的姿态,改写着海岛的能源版图。 风电场。图片(túpiàn)来源于岱山县 这片总装机容量达 23.4 万千瓦的风电场,由 54 台风(táifēng)机组成,分布(fēnbù)在约 19 平方公里的海域内。 这些风机的(de)叶轮直径达 128 米,轮毂高度为 85 米,相当于 28 层楼的高度。每转动(zhuàndòng)一圈,便能产生大量电能,而风电场每年上网(shàngwǎng)电量(diànliàng)可达 6.18 亿千瓦时,这一数字,足以满足舟山市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日常用电需求。 值得关注的是,该项目首创“浮吊船+风机安装船”组合吊装(diàozhuāng)技术,将单台风机施工周期从7天压缩至2天,破解了深厚软土(ruǎntǔ)地质条件(tiáojiàn)下的施工难题。 从环保效益(xiàoyì)来看,中广核岱山 4 号(hào)海上风电场的意义更是不可估量。 与同等规模的火电相比,每年可节约标煤 17 万吨,减少各类有害气体排放约 47 万吨。这些清洁电能通过海底电缆输送到(shūsòngdào)陆上(lùshàng)集控中心,再并入电网,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(jīdì)等重要项目提供了稳定(wěndìng)可靠的绿色能源保障。 这片蓝色海洋上的(de)绿色引擎已全面启动,为岱山乃至舟山的能源结构优化注入了强大动力——海风吹拂(chuīfú)下,风机叶片持续(chíxù)转动,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,为海岛的可持续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。 全球海洋能领域的(de)中国标杆 在岱山辽阔海域,海浪翻涌(fānyǒng)间,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(de)科技创新正在悄然(qiǎorán)改变着能源格局——由林东团队精心研发的第四代 1.6 兆瓦 “奋进号” 机组,宛如一座屹立于海洋的能源灯塔,源源不断(yuányuánbùduàn)地将(jiāng)海洋潮流能转化为清洁电能,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事业注入强大动力。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(chíxù)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(bùduàn)提升,寻找清洁、高效且可再生的能源成为当务之急。 海洋潮流(cháoliú)能作为一种储量巨大(jùdà)、稳定且清洁无污染的能源,逐渐进入科学家和(hé)能源开发者的视野。据估算,全球海洋潮流能的理论蕴藏量高达数万亿千瓦(yìqiānwǎ),仅我国海域的潮流能资源理论功率就约为 1.4 亿千瓦,开发潜力巨大。 LHD 海洋潮流能电站。图片来源于岱山县融媒体(méitǐ)中心 2014 年(nián),林东(líndōng)团队来到舟山,正式启动 LHD 海洋潮流(cháoliú)能电站在(zài)岱山海域的工程建设。2016 年,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 LHD 第一代 1 兆瓦潮流能机组模块 “侨联号” 顺利下海发电。 此后,团队(tuánduì)并未满足于初代机组的成果,而是继续深耕技术研发。 第二代、第三代机组在不断优化中相继问世,每一次迭代都在发电效率、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取得(qǔde)显著进步(jìnbù)。 但他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,更大的挑战和突破(tūpò)还在前方。 2022 年 2 月 24 日,对于林东团队和我国海洋潮流能发电领域(lǐngyù)而言,是(shì)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。 这一天(yītiān),LHD 第四代 1.6 兆瓦 “奋进号” 机组在舟山海域成功下海(xiàhǎi)。这是我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(néng)发电机组,也是目前国际上单机最大的潮流能发电机组,它的出现,标志(biāozhì)着我国潮流能规模化开发技术跃上新台阶。 在幽蓝的(de)海水中,“奋进号” 机组的涡轮叶片(yèpiàn)如同巨大的螺旋桨,随着潮流方向灵活调整角度。叶片表面附着的仿生涂层在水流冲刷(chōngshuā)下泛着微光,这是团队为减少海洋生物附着、提升设备耐久性(nàijiǔxìng)而研发的创新技术。 “这些叶片(yèpiàn)每转动一圈,就能产生足够一户家庭(jiātíng)一天使用的电量。”仪表盘上的电流数值不断跳动,实时记录着这来自海洋的馈赠。 从第一代机组(jīzǔ)度电成本106元到第四代的1元,这项(xiàng)拥有61项专利的技术正在改写能源经济学。 国际能源(néngyuán)署在《全球海洋能发展报告》中特别(tèbié)指出:“LHD项目是唯一实现持续并网发电的潮流能工程,为全球提供了可(kě)复制的技术路径。” 这种技术突破正在催生(cuīshēng)千亿级产业集群。 舟山惠生海工与上海电气合资的风电机组总装车间年产80套(tào)海上(hǎishàng)风电装备,中交三航局建成华东首个综合性海上风电基地,具备从风机(fēngjī)组装到安装的全链条能力。 更令人振奋的是,岱山正在(zhèngzài)推进百兆瓦(zhàowǎ)级潮流能规模化工程。相关部门(bùmén)与企业正紧密协作,积极规划在秀山岛北部海域,建设 100 兆瓦潮流能并网发电示范电站。 未来,这里或许将(jiāng)出现一片规模宏大的海上发电站群,无数个 “奋进号” 机组协同工作,将海洋潮流能源源不断地(dì)转化为(wèi)电能,输送到陆地的每一个角落。 从“渔盐(yúyán)之利”到“能源硅谷” 岱山的(de)基因里,曾镌刻着“渔盐”二字。 随着海洋资源枯竭与产业升级压力,岱山面临发展瓶颈:2010年渔业资源量较1980年代(niándài)下降(xiàjiàng)70%,盐田面积萎缩至鼎盛时期(dǐngshèngshíqī)的20%。 但这座海岛展现出惊人韧性——废弃(fèiqì)盐田变身风电测试场,渔船修造厂转型海工装备基地(jīdì),渔民子弟走进新能源实验室。 而今(érjīn),绿色能源的澎湃动能正在重塑岱山的产业基因。 常石(chángshí)集团的屋顶光伏项目每年为(wèi)企业节约10%电费,鱼山绿色石化基地通过岸电工程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300吨,鼠浪湖码头的船舶岸电使用率达100%,彻底(chèdǐ)告别“柴油轰鸣”的历史。 在岱山经济开发区(kāifāqū),一条覆盖装备制造、发电运营、储能服务的全产业链正在(zhèngzài)成型。 远景储能电站(109.5MW/219MWh)的(de)投运,使岱山电网(diànwǎng)调峰能力提升30%;海水制氢(zhìqīng)项目的启动,则为港口机械、船舶动力的氢能替代打开(dǎkāi)想象空间。这些创新实践让岱山入选国家级质量强县,参与制定30余项国际和国家标准,成为海岛工业绿色转型的“教科书(jiàokēshū)”。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夜景。资料(zīliào)图 潮流能(néng)发电设备(fādiànshèbèi)的研发与制造,催生出岱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新活力。 围绕 LHD 发电站(fādiànzhàn)技术成果,本地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,攻克了涡轮叶片(yèpiàn)仿生材料、模块化平台设计等关键技术,形成从核心部件生产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(chǎnyèliàn)。 目前,岱山已吸引多家新能源装备(zhuāngbèi)(zhuāngbèi)制造企业入驻,涵盖精密铸造、智能控制(kòngzhì)、新材料研发等领域,预计未来 5 年,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将突破 50 亿元。 绿色能源稳定供应,为岱山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底气(dǐqì)。 当地积极引导传统临港工业向新能源、节能环保(huánbǎo)产业转型,一批高耗能企业(qǐyè)通过技术改造,利用潮流能电力实现生产环节的低碳化。 同时,依托(yītuō)绿色电力优势,岱山规划建设绿色数据中心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(língbùjiàn)制造等新兴产业园区,吸引数字经济(jīngjì)、高端制造业企业落户,形成多产业协同发展的绿色产业集群。 潮流(cháoliú)能开发对技术、运维的(de)高要求,推动岱山海洋科技服务产业快速发展。、 当地成立了海洋能(néng)源技术创新中心,汇聚高校、科研院所资源,开展潮流能设备检测、海洋环境监测、智能运维等(děng)服务。 岱山还积极探索 “能(néng)源(néngyuán) + 旅游” 融合模式,开发潮流能发电科普研学、海上能源观光等(děng)项目,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文旅资源,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生态旅游与绿色能源的(de)深度融合(rónghé),正在重塑海岛经济格局:秀山岛的潮流能科普基地年接待(jiēdài)游客超10万人次,东沙古镇的“能源主题”旅游线路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30%。 展望未来,随着海上风电规模的(de)进一步扩大、潮流能发电技术的迭代升级、石化能源产业链的不断延伸,岱山必将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(jīngjìténgfēi)提供更加稳定(wěndìng)、清洁、高效的能源支撑。
东海观察:跑赢“风光潮氢储”新赛道 岱山绿能澎湃向新而行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